初识史铁生是在小学的课本上——《秋天的怀念》,在那时这篇课文给了小小的我无尽震撼,至今我还能记起那未来得及赴的北海之约。由于那时还小,我所能理解的也只有他年纪轻轻就双腿残疾,就连爱他的母亲也离他而去,“他的人生应该是个感人的悲剧”那时的我想得很简单,同时我感到十分心疼,也没有勇气再读一遍这篇课文。我与《我与地坛》的相遇是在初中,那时应老师的要求买了《我与地坛》,我随手翻开几页觉得无趣,就放在一边再也没有打开过。
高考结束之后,我闲来无事整理起这些年用过的各种书、教材还有教辅。在一个落满灰尘的纸盒箱里,我发现了那本早就被我遗忘的旧友——《我与地坛》。记忆中落满灰尘的那本书重新被我翻开,因为没有认真保存,纸质的书页已经泛黄,我轻轻地翻开它——“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,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,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。”这段文字跃然纸上。在这段文字背后我仿佛看到了史铁生乐观豁达的笑容,我的嘴角被微微牵起,心情也不再像第一次阅读时的那样沉重。我的心绪跟着史铁生在那古园里转了又转,在这个炎热的夏天,我焦躁的内心被轻轻地抚平了。
“苦难既然把我推到悬崖的边缘, 那么就让我在这里坐下来, 顺便看看悬崖上的流岚雾霭, 唱支歌给你听。”世间苦难常有,年入古稀的奶奶半夜卖凉茶补贴家用,失去双亲的孩子靠捡废品上学,人到中年的父亲下了班晚上还要跑滴滴,小孩子为忙碌的学业而发愁,成年人为碎银几两而奔波,病人和家属为与病魔抗争而疲惫……各种各样的苦难交织成我们复杂的人生。史铁生也是这万千苦难中的一员,年纪轻轻就双腿残疾,失去工作,失去目标还失去了母亲。但他没有被苦难打倒,他把疾病交给医生,把命运交给上帝,把勇气留给了自己。苦难不值得歌颂,被歌颂的应该是苦难下不屈的灵魂,无数个如史铁生般同苦难抗争的灵魂都值得歌颂。
“世界以痛吻我,我却报之以歌”。史铁生用他残缺而丰满的一生,完美诠释了这句话的力量。他是一个超越生死,拥有崇高美德的灵魂自救者,在他看来“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,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。”关于死亡这始终是我们难以逃避的人生课题,奶奶念叨着老人前几天还在村口和她唠家常,突然摔了一跤就再没醒过来。爸爸说到上个月还一起喝酒的老朋友,开货车时因为疲劳驾驶在路上出了车祸。喜欢留着长长的头发做各种发型的小姨,也因为几次化疗带起了帽子。命运面前,休论公道,死亡终将是生命的归途,人固有一死,便不必急于求死,不如去追寻生的价值,让生命也因为必定到来的死亡而熊熊燃烧。看透生活,依然继续热爱生活,如此艰辛,如此难得。
生命能够承受多少苦难,人类就有多么坚强。史铁生失去双腿,在文中的描述是何等的痛苦,让他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才真正走出“残疾”带给她的阴霾。可是还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超越了身体的不便,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,面对着无数的注意和质疑,来到了残奥会的赛场上。残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宴,更是一次关于生命价值、不屈意志与拼搏精神的深刻展现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运动员以勇气和毅力,向世界诠释何为“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”。赛场上,当残疾人健儿迈开假肢飞奔向前、搏击泳池 冲向终点、凭借轮椅勇敢拼搏的时候,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,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震撼。他们的努力证明,残缺的身体同样可以拥有健全的人格,身体的弱者同样可以成为精神的强者。困难是没办法击倒坚强的人类,“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,大胆地去走自己的路”
再读《我与地坛》是在前些日子和朋友去北京旅游的时候。那是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和朋友先去了北海公园和鼓楼,这次旅行没有我们我们想的那样轻松,一路上都挤满了游客,太阳晒得我们心烦气躁。到地坛已经是傍晚了,走一天路的我们终于有机会好好歇歇脚,找了一个在树荫下的长椅坐下。坐下来我开始好好端详起这在书中已经见了无数次的古园,正值夏天园中的树长得繁茂而葱绿,园中没有多少游客,有的只是三三两两坐在长椅上的情侣,晚饭后散步的大妈,在一旁打太极锻炼身体的大爷。头顶的树叶沙沙作响,手中的书页翻过一页又一页,阳光正好,风也清凉。在这园中不知发生过多少故事,路过多少人,这安静的古园仿佛有魔力,它将痛苦与疲惫全都吸走了,留下的只有故事,我也终于明白史铁生的车辙为何会遍布这里,我抬头看,仿佛又看见了他的笑颜,让我充满了力量。
“与一本书相遇,不仅需要缘分,还需要一点时间。”我很庆幸能够在这个年纪与《我与地坛》相遇,我慢慢明白他的人生不是感人的悲剧而是生命力的赞歌,在它的激励下,我将会一直勇敢地去面对这生活中的苦难与波折。 (崔英楠/文)